今天(28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南沙揭开了建设的序幕。这一举措标志着世界首个2000米级下部可载人长期驻留的深海实验室即将投入使用,潜力巨大。
被誉为“深海绿洲”的冷泉,是指从海底渗出的甲烷、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在特定地质环境下的活动。这些冷泉的生态系统是深海生物依靠化学物质为能源所建立的独特生态体系,孕育了数以千计的奇妙生命。
这个新建的冷泉生态装置的构造引人关注,它包括水面保障母船、海底实验室和保真模拟系统三大部分。其中,最为鲜明的特征便是高达33米、宽7至8米的海底实验室,内部由五个耐压球体串联构成,内部体积竟然与三个中国空间站相当,远超过“奋斗者”号等载人潜水器。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所长李超伦强调,该实验室可以在2000米深的海底支持6名科学家驻留30天。这一重要的科学设施的建设预计将在五年内完成,不仅将推动冷泉发育机制、极端生命演变及可燃冰生态效应的研究,也将促进海洋科技的整体突破。
面对深海两千米的巨大压力——约200个大气压,科研人员如何在如此极端条件下维持日常生活与工作?李超伦介绍,冷泉装置采用了结合载人航天技术、载人深潜技术及现有煤矿救生系统的一系列非再生环控生存技术。这些技术确保了科研人员在水下的环境调控、氧气供应、食物保障及废弃物处理,使他们能够在与世隔绝的深海环境下,维持舒适的科研生活。
为了实现长期驻留研究,实验装置的耐压结构采取了5个球体的串联设计,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除了这个大型实验装置外,它还可以作为一个母体,释放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和遥控操作无人潜水器(ROV),进一步扩展其在海底探测与取样的能力。
许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在此耗资26.6亿的巨额资金来研究冷泉生态系统?答案可能打破了我们对生命的固有认知:在这些深海冷泉生物的生命中,它们并不依赖光合作用,而是通过化学合成生存。
来自冷泉生态系统的生物,如贻贝和蟹类,都是不依赖于阳光的独立生态圈住户,远离冷泉的它们将面临超致命的环境变化,因此必须在原位进行观察研究。冷泉不仅是可燃冰的富集区,还是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碳汇的宝库。对这一独特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将使我们对深海的神秘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随着海底实验室的建成与启用,我们对深海的探索之旅将翻开新的一页,更多惊叹的深海之谜即将被揭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九游中国娱乐九游中国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