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在线记者 黄丹玮 实习生 张雨晴)4月22日,适逢第56个“世界地球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多维地球 寰宇共生”科普中国说直播活动在京举行。来自荒漠治理、地质勘探、极地科考、深海探测等领域的专家,讲述中国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探索故事。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中国却在这场生态攻坚战中创造了奇迹。在直播现场,2024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获得者、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展示了一组卫星动图:20年间,黄河“几字弯”地区的黄沙逐渐退去,深绿向西北推进了百余公里。“天帮忙、人努力、好政策,缺一不可。”卢琦说。
卢琦介绍,我国通过法律保障、科技创新和全民参与,走出了一条特色治沙之路。目前,全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已得到有效治理。如今,治沙工作已朝九游官方平台着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迈进,植树机器人、机械扎草方格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甚至,在沙漠中还成功种出了热带水果。“昔日的不毛之地,正逐渐成为希望的绿洲。”
国家卓越工程师、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熊盛青则带领观众从航空物探遥感的视角“透视”地球。他形象地解释:“遥感如同给地球‘拍照’,而航空物探就像CT扫描仪,能‘透视’地球内部,用于寻找矿产资源和探测地壳结构。”
回顾我国航空物探技术发展历程,熊盛青介绍,从遭遇西方技术封锁,到实现自主创新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的航空重力仪精度已跃居国际一流水准。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青藏高原航磁图的空白,还助力发现了众多矿产资源。
“科技不仅是探索自然的工具,更是与自然对话的桥梁。”熊盛青表示,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完善“星-空-地-海-井”一体绿色探测体系,发展以无人机集群、超高分辨率和智能化为特色的第四代航空物探技术,攻克高海拔、深切割地区的探测难题。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邓贝西以“苏醒”中的北极航道为切入点,揭示了极地气候变化与全球共生的紧密联系。“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北极海冰快速消融,北极航道逐渐浮现,这将重塑全球航运、贸易和能源供给格局。”
邓贝西表示,我国积极投身北极开发,“雪龙”船多次完成北极航道首航,我国航运企业也多次开展东北航道航行任务。自1984年中国第一次南极科考起,我国极地事业从“零起点”发展至世界前列,在极地治理中积极贡献中国智慧,推动极地规则建九游官方平台设。“极地很远,但中国始终在场。”邓贝西说。
“在6000米深的海底,我看到了肉嘟嘟的小章鱼、像花朵一样的海参,它们非常可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张奕讲述了在“蛟龙”号潜水器中的奇妙深海经历。她特别指出,“蛟龙”号突破了大深度耐压、深海能源、水下导航通讯等关键技术,实现了7062米的深潜世界纪录,使我国具备在全球99.8%以上海域开展深海探测的能力。
“潜水器不是征服深海的工具,而是人类谦卑倾听地球的‘听诊器’,让我们得以聆听深海的心跳。”张奕说,人类对深海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未来还有更多奥秘等待揭开。“我们透过深潜器的‘眼睛’凝视深海,看到的不仅是地球演化的古老密码,更是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未来。”